圖片

達夫妮·杜穆里埃(Daphne du Maurier)。


英國作家達夫妮·杜穆里埃(Daphne du Maurier)被譽為“打破通俗小說與純文學界限”的文學大師,她在20世紀創(chuàng)作了眾多廣受歡迎的小說與劇本,其中成名作《蝴蝶夢》不僅獲獎無數(shù),影響了一個時代的情感小說的走向,還被希區(qū)柯克改編成了同名電影。


圖片

電影《蝴蝶夢》(1940年)海報。


然而,鮮為人知的是,達夫妮·杜穆里埃還在晚年寫過一部幻想和諷刺小說,在半個世紀后神奇般地預言了英國脫歐。


在1972年出版的《統(tǒng)治吧,不列顛》(Rule Britannia)中,達夫妮·杜穆里埃把小說背景設(shè)定在一個虛構(gòu)的未來,英國在退出歐洲經(jīng)濟共同體后陷入了經(jīng)濟蕭條,并最終與美國合并。


達夫妮·杜穆里埃在《統(tǒng)治吧,不列顛》中一改以往廣受好評的哥特式浪漫和懸疑風格,萌生了創(chuàng)作一部諷刺“一切”的幽默作品的想法。她認為幽默的基調(diào)能幫助她勾勒出英國在政治和經(jīng)濟動蕩的年代中可能出現(xiàn)的社會面貌。據(jù)稱,作者本人對這部諷刺小說的創(chuàng)作感到滿意。


圖片

《統(tǒng)治吧,不列顛》1972年英文初版和1999年中譯本封面。


然而,這部小說的荒誕性并沒有引起當時大多數(shù)文學評論家的共鳴,他們批評它要么過于離奇,要么乏味無趣。即使為達芙妮·杜穆里埃寫過傳記的英國知名作家瑪格麗特·福斯特(Margaret Forster)也在1993年將《統(tǒng)治吧,不列顛》稱為“她寫得最差的小說”。


盡管小說有很多荒誕的方面,但書評作者指出,在達夫妮·杜穆里埃寫作該小說的1970年代,英國正處于被稱為“歐洲病夫”(the sick man of Europe)的經(jīng)濟僵化狀態(tài)。在1979年撒切爾時代到來之前,這種說法一度很流行。具有諷刺意味的是,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之后,“歐洲病夫”的比喻又開始有了市場。書評作者認為,小說中英國退出歐洲經(jīng)濟共同體帶來的災難性后果,在半個世紀后的今天仍然引起很多英國人的共鳴。


值得一提的是,英國議會于1972年10月頒布并批準了1972年歐洲共同體法案,使英國能夠在1973年1月1日正式加入歐洲經(jīng)濟共同體。達芙妮·杜穆里埃在創(chuàng)作這部小說時,實際上是在預言英國將會退出一個尚未完全加入的組織,可謂是種大膽之舉。


參考資料:

(1)‘Rule Britannia’: the forgotten Daphne du Maurier novel that predicted Brexit

https://faroutmagazine.co.uk/forgotten-daphne-du-maurier-novel-that-predicted-brexit


編譯/李永博

編輯/羅東

校對/穆祥桐